丁: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我们是学生会的代表。

我们今天演讲的题目《文明与教养》

夏: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张:文明与教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郑:真正懂礼文明、有教养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话的细节,早已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丁: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夏: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被任用时也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最有教养,便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张:这些妇孺皆知的小故事,无声的诉说着:“文明与教养,早已深入到中华儿女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而如今的我们,坐拥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文明与教养理应深入我们心中,可我看到,那些不文明的现象在我身边频繁发生。

郑:短暂的课间,同学们在井然有序的接水,偏偏有同学无视秩序,为图自己方便,公然插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食堂,总有一些同学插队买饭,耽误大家的时间。教学楼中,总有同学在走廊中打闹,喧哗,甚至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而在寝室里,因为同学们所谓的赶时间,原本整洁的寝室变成了“脏”、“乱”、“差”的典范。

丁:同学们,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是我们树德学子应该做的吗?作为树德中学的学子,追求卓越是我们目标,而卓越的基础,就是文明与教养。

夏:我们是中学生,就应该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张:升旗仪式,最为庄严。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郑:在一个班级中文明与教养也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丁:校园中的文明与教养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我们不应该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应该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应该用普通话主动问好,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夏: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

张: 同学之间相处也离不开文明与教养,如果同学之间有矛盾,应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同学之间才能更团结、友谊才能更深厚。

郑:文明与教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际应用。循序渐进,才能习惯成自然。

丁:文明之教养,我们的先辈们将它用一个字概括了——那就是“礼”。

夏: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人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礼”,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显现,还是学校的形象和脸面。

张: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可以萌发成长。文明好像一滴水,聚多就是一片海。文明好像一团火,熊熊火焰可燎原。 

郑:所以,在这儿,我们呼吁:行动起来,争做一名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学生。从平常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丁:我相信只要播下一个动作,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质,具备良好品质,才是做人的根基。从表面上看,文明似乎有些空洞,而实际上外在形式下却蕴含着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文明与教养深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夏:真正讲文明、有教养的人是具有美好心灵的人。同学们我们年青,我们爱美,我们就应该追求外表美、行为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张:告别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是每一位输的人的义务和责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带着一种美好的憧憬。也许我们所能做的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巍巍高山始于积土,滔滔大河源于细流。 

 合:让我们人人参与,个个争先,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新时代学霸,让树德更美更好。  

丁:我们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