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家教故事20

1、李苦禅教子故事

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2
、李嘉诚的教子故事
    李嘉诚是香港巨富,他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学习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而不能依靠父母来生活。
李嘉诚在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只有八、九岁时,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一方面让孩子们列席旁听,另一方面让他们就某些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参加董事会,两个孩子不但学会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段生活为他们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两个孩子都以优异的成绩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他们向父亲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职,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对兄弟俩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这两个孩子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3
、斯特娜的教子故事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学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可那天孩子比预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见孩子回来了,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了一下墙上的钟。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歉疚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孩子赶紧换了衣服,因为她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戏或看电影。这时,斯特娜夫人又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斯特娜夫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说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这真遗憾!
  
这真遗憾,面对孩子的过错,尽管斯特娜夫人只说了这寥寥几个字的一句话,并未采取其他任何处罚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母亲的要求如果是正确的,那就必须绝对照办,否则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摘自《家庭导报》)


   4
、一个生动的教子故事
  
这位家长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孩子。有一次语文考试后,他发现儿子试卷上有道看图写话题被扣了分。这道题的画面上,有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儿子写的话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题下订正为哥哥在浇水。其实,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这道题不能算错。于是,他把孩子叫到身边,问道:哥哥在种树是正确的,为什么没有得分?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说,她说的答案是标准答案。
  他没有再和儿子说下去,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绝对正确的。他不在乎儿子的分数,但心里想:老师的一个标准答案,使儿子原本该算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到了否定,儿子就没有勇气再展开思维了。思维,可是孩子的一个重要素质哟。

  于是,他思考如何让儿子认为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他和儿子一道研究那幅栽树图,温和地告诉他:画面可以说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弟弟在浇水’”,儿子跟着说:也可以说弟弟在种树’”。他连忙点点头,并告诉儿子一道题可能在多个正确答案,叫儿子再想想。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接着又说: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真不错!他看看儿子冥思苦想、跃跃欲试的神情,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儿子渐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生出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
  但是末了,儿子疑惑地问他: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想了多种答案?他摸着孩子的头说:老师说的是标准答案,你想的是参考答案,都是正确的,老师一定会表扬你的。儿子听后满意地笑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子有方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想到:要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作为家长不具备高素质能行吗?

   5
、曾国藩教子的故事
   衣食当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
  
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6
、姚母教子

   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年,朝庭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姚梁发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

   
姚梁媳妇直怨他不该当众让老人家难堪。谁料,他母亲却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呢。


    7
、安妮教子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尤其是投身于中国股市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安妮这个名字的。从股评家到投资家,安妮在十年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安妮是一个很专业的人,同时安妮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母亲。
   
安妮三十岁那年才当上母亲,她这个母亲当得真有点惊心动魄。 儿子好不容易出生了,初为人母的安妮却因大出血又一次上了手术台。 儿子打一出生就体弱多病,一次又一次地住院抢救。生下来半年了,依然终夜啼哭,瘦得皮包骨头,连安妮的母亲都失去信心了。老人难以自控地反复说着一句话:这孩子养不活了!这孩子养不活了!可安妮决不轻言放弃,随即毅然决然地请了长假,全心全意地侍弄孩子。白天好说,难的是晚上,孩子一生病放到床上就拼命地哭,安妮和丈夫只能彻夜不眠抱着他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前半夜六点到十二点安妮负责,后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六点丈夫负责,这种轮流值班的办法整整坚持了一年,由此可见父爱与母爱的力量。

   
病弱的儿子终于转危为安了,安妮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欢,可理智告诉她:对孩子来说,父母所有的喜欢都应该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安妮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是注意培养他的性格,而并非培养他的学问。在培养性格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她常常对儿子这么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父母督促你呢?生存也是你自己的事,父母更是无法替代,今后你背叛父母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背叛自己。为自己负责是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责任。

安妮和丈夫约法三章,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发达国家的开放式的教育,决不像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把孩子的一切全都包下来。 儿子进幼儿园时,安妮的事业再度起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为作家的丈夫又在北大进修。儿子下午五点离园回家,家里天天是铁将军把门,妈妈在哪儿都不知道。可妈妈早就留下指示了:你自己想办法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去,无论是吃饭还是求宿,等妈妈回来后会一一去还情的。 安妮之所以会这么做,大概和她童年所受的家教有关。她的父母对她的管束极少,他们听任她自由自在地长大。因此,她觉得在当今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儿子进小学了,作为母亲,安妮第一天陪着他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把他送到教室。这样的母子作伴上学堂的经历在儿子的记忆中仅此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当天晚上安妮就认真地对儿子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来接送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安妮说到做到,哪怕是顺路经过儿子学校门口,哪怕是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让儿子独自回家。江南的天气常常会莫名其妙地下起雨来,小小读书郎也真能自己想办法,下小雨时,他会赤着脚自己跑,下大雨时,他会躲在别人的伞底下。 安妮从来不辅导儿子的作业。小时候儿子做功课时遇到困难,她让他自己去问老师,去问同学,她对儿子说:你应该从小学会怎么向人学习,怎么向人求助,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安妮对儿子的要求也有点特别,她自己从小到大学习永远是班上第一名,可偏偏对儿子说:不用费劲费力考100分,有60分就可以了。但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有点创新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在儿子的各门功课中,安妮惟一关心的是他的作文,问她缘由,安妮说得很实在:我和我丈夫都是搞文学出身,我们家可不能出一个文理不通的人。还有,文为心声嘛,从中还可以捕捉到一点孩子的真实思想,否则怎么能和他有效地沟通呢。在安妮的眼中,儿子是这样一个人:按照目前流行的好学生的标准,儿子只能算得上一般,但在同学中间,儿子绝对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中心人物,这种状态比较符合安妮的心愿。 儿子小学上了没两年,安妮南下深圳开始了她的股市生涯,儿子自然也跟着妈妈转学广东。安妮按照她一贯的做法出高价把儿子送进一个好学校便撒手不管了,因为她需要全身心地开始自己的人生二次拼搏。儿子可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又听不懂同学们的广东话,那份孤独和寂寞之感可想而知。 有一天,儿子一本正经地对安妮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曾经想过要自杀。安妮听了大惊失色:现在还有这个想法吗?儿子轻松地笑了:当我能坦白和你这样说时,就证明我早已过了这一关了。这次对话对安妮的触动极大,她开始反省起自己的教育方法来:是不是过于理性了?是不是有点失之偏颇?正当她陷入自责时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一篇作文,内容正好是关于母爱的,安妮原以为儿子会在作文中有所抱怨,没想到儿子却在文中写道:在我年幼时,妈妈为了养育我忍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妈妈为了能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又毅然开始了二度创业,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所有的妈妈中最不屈不挠的人。安妮释然了。

   
安妮的儿子薛非,这个少年留学生如今正在英国求学。远涉重洋留学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商议的决定。父母出钱,孩子出力,从申请到签证居然是薛非单枪匹马自己一手搞定。 薛非说: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主要是精神上的,其他方面她尽可能地让我独立,所以我现在出国后适应起来并不困难。



    8
、陈景润育子有方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 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 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 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 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 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 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 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现在他儿子小学快毕业了,学习成绩好,品行也优良,正准备考中学。陈 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 不开。  
   
这是经验之谈,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9
、崔永元和父母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人这样概括他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TALKSHOW主持人最佳的诠释。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崔永元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起他的父母,崔永元感慨颇多。崔永元告诉笔者,这一生对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乡村里。记得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崔永元有一次排练的是群舞《地道战》,构思很巧,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换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崔永元落选了。崔永元很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崔永元的肩膀笑着安慰他: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他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崔永元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崔永元穿的是他父亲借来的军装,他父亲在部队当政委,借来的军装大概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太大,帽沿经常和眼睛不呈一个方向。戏的结尾是高潮,群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崔永元所扮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在心……  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大队、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崔永元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他的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在崔永元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崔永元记得,父亲握他的手,感觉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的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崔永元还对笔者说:"我们家庭环境很正规、很正统。父亲是部队军人,做政治工作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要求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崔永元。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天早上,发现大花猫守着两条大黄花鱼自鸣得意。崔永元就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全家人顺着脚印一查,知道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崔永元他妈妈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崔永元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黄花鱼的钱付给了营业员。  
   
崔永元还告诉笔者,他的父母非常善良。记得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一通。为此,崔永元的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崔永元讲,他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70年代初,崔永元刚开始上学,他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他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崔永元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看见妈妈那样,他们也学着干。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藏的苹果献给客人。  
   
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但崔永元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现在,崔永元的父亲早已离休在家,母亲原在部队的家属工厂,如今也退了下来。但他们对待子女依旧像从前那样经常进行教育。他们都喜欢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也还经常给儿子提一提有关主持节目的意见。


    10
、陈毅家教点滴

  
陈毅的博大胸襟、高贵品质、伟岸人格备受世人敬仰。而他对子女几近求全责备的言传身教,也为人们所推崇。
  首先,在思想政治上,他对子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要求子女学习政治理论,树立远大理想,着眼世界,高瞻远瞩,言简意赅,高屋建瓴。

   
其次,他教诲子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时规划,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学以致用,接好革命班。他说:生命世代续,知识无尽头,科学重实践,理论启新猷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划筹,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其三,在生活上,他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不当纨绔子弟,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老四破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他身为国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却异常简朴,除开会接待外宾外,夏天一身旧布衣,冬天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上早打了补丁。他要求子女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加强修养,足踏实地,放眼长远。他语重心长地说:火性烈,死于火者极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他警告子女: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11
、戴高乐夫妇和他们的弱智女儿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不仅是法兰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称赞的父亲。

戴高乐夫人将要分娩,不幸遇到了车祸,当场昏死过去,经医生的抢救才转危为安。不久,女儿小安娜便诞生了,遗憾的是,由夫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大量的药物,致使小安娜生下来就是一个迟钝弱智的孩子。而对这样的现实,戴高乐夫人没有一点厌烦的表示,她对丈夫说,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钱,也要让安娜享受一个正常孩子的欢乐。戴高乐十分同意妻子的解释,他激动地说:不是安娜自己要求到人间的,我们两个人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

   
为了使安娜生活在一个更祥和、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戴高乐夫妇购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住宅,使安娜既可以避开众人的目光,又可以安静地与父母在一起。戴高乐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职,外表看上去十分威严,似乎令人难以接近,但对这个女儿却十分慈祥。他对安娜的每一个要求尽量满足,从不拒绝。随着小安娜的逐渐长大,每天饭后,戴高乐总领着女儿的手围着花园散步,还不时地为她讲故事、唱歌儿和表演哑剧。小安娜虽然不能说话,但在高兴的时候,也会像别的小孩子一样,欢快地笑出声来,而爸爸是惟一能使她发笑的人。当安娜玩得疲倦时,她便伏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戴高乐陪伴女儿的时候,从来没有急躁和厌烦过,即使在二战流亡期间,也把安娜带在自己身边。他总是以神圣的父爱,抚平小安娜心灵的创伤。戴高乐一生节俭,却为安娜设立了专用的委托金,并以自己撰写回忆录的版权费作了抵押。

   
安娜在即将欢度20周岁生日的时候,不幸被肝炎夺去了生命。安葬仪式结束后,戴高乐夫妇含着热泪,站在女儿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去,好像还有许多话要和孩子倾诉。天已经黑了,戴高乐才对妻子说:走吧,现在她已经和别人一样了。安娜去世后,戴高乐总统在痛苦中决定,将安娜生前住过的房子改建为安娜·戴高乐基金会办公处,决定继续帮助和女儿一样弱智的孩子。



    12
、歌德受教于父母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歌德(1749-1832)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以诗剧《浮士德》闻名于世。


     13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为普通的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早期教育中的幼儿智力体操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 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德育教育与品格培养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次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 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这位居里夫人得以宽慰。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尤其是伊伦娜在战时的经历使她变得更为成熟。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14
、老舍教子八章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生。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
   
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

在儿童教育上,他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  

 
 一.木匠说

  1942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本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第一,干文艺并不比当木匠高贵;第二,干文艺比作木匠还更艰苦;第三,干文艺更需要一些基础,诸如文字要写得通顺,要有生活底子,还应至少学会一种外国语。

  1949年在重庆,朋友们为老舍先生祝寿,并祝贺他从事写作20周年。人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轮到他致词的时候,早已泣不成声,只喃喃地说出一句来:“20年,历尽艰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车、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笔写下去,写下去。依然是把当作家比作拉洋车和做小工。

   二.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这倒不是说,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就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也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

 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己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作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他还进一步说: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迂误国,甚为可怕!

   他主张念书,以知识救国,以学问强国;他反对读书去走仕途,如果这样,则不如去当一名诚实的木匠,因为木匠做的桌子或柜子对社会有用。  

   
三.儿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

谈到自己第2个女儿小雨,他说:至于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识字;她才刚4岁呀!

老舍先生主张维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少年老成,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便想落泪。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四.不以儿童为玩物

   
老舍先生说:每当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号,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发育慢,……其错误在于:是以大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育,一句话,是以儿童为玩物。其次方法不当,往往超越了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水平,违反自然规律,成为拔苗助长。

   
五.不许小孩子说话,造成不少的家庭小革命者

老舍先生提倡对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在这方面他是身体力行的。

  对中学生,他以姓名相称,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会主动伸出手,行握手礼,以视平等。孩子们送小礼物给他,他必定当场回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礼品,就毫不迟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赠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还要签名,两倍地甚至十倍地报答对方的好意。
   
他爱给儿童写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彼此开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儿童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写作大纲便是在给冰心的大女儿--一位中学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说话,他认为孩子有权如此,并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

   
六.崇尚大自然

老舍先生曾领着小学生们中央公园向花鞠躬。他说,花儿、植物都受到尊重,要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它们。他不让小孩子用笼子养鸟,说应该让它们自由地飞。他爱把矿物标送给孩子们,以为这既有趣又有益,是极有价值的礼品。老舍先生更喜欢乡下孩子。虽然,他们穷,甚至脏,可是他们纯朴、忠诚、讲义气 ,人格高尚,而且知识广博,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他希望孩子们尽贴近大自然。

   
七.鼓励创造

老舍先生喜欢看儿童写大字,以为是一大乐趣。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这是他对孩子们描述,推崇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性。

    
八.只有两件快活事:用自己知识和得知识
   
老舍先生早年在《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里猛烈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大学生,认为他们一是脑子里没有国家观念,只想自己作官;二是虚度年华,不好好用功,没有真本事。他说: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有出息的态度,是人类的羞耻!还说:新青年最高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做点事。为国家死是在中国史上极光明的一页!

老舍先生反对青年人好高骛远,主张由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干文艺的要从写好一首快板做起,任何事物只要钻进去,都会出成绩,都会出真学问,反对难得糊涂,他说,难得糊涂最为不通,要精明而诚直,斯可贵矣!对什么事都应细细地研究,得知识,用知识,为了国家。

     
人类应该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人类的智慧----献给儿童。


     15
、罗斯福的家教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 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 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 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 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学习二三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子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去成熟。

  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 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 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 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 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16
、毛泽东家教二三事


   
毛泽东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其中大半都夭折或失落了。幸存下来的只有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及李敏、李讷俩姐妹。但是,毛泽东对他们的教育都是非常严格,对最小的女儿李讷也是如此。

  1947年,李讷才7岁,便跟当兵的一样行军,一样风餐露宿,一样的经受飞机轰炸,听惯了子弹的啸叫,闻够了硝烟的辛辣。行军之余,举着小搪瓷杯,和众多战士一样,排队从大铁锅里领一份黑豆。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活的间隙,李讷头扎花头巾,腰系绳子,隆格里格地唱一曲《打渔杀家》。

  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正上学、吃住都在学校。一天,李讷从学校回家告诉父亲毛泽东:我的(粮食)定量老是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油水还不够。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噜叫。在学校我一顿能吃三个馒头。毛泽东听完女儿的诉说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

  1963年初,李讷在给父亲的信中汇报了自己的思想,谈起课程中学到《庄子-秋水》篇的体会,认为其中的主人公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鼠目寸光,自高自大,是不可取的。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他立即回信予以鼓励。信是这样写的: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不要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在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1958年初,李讷因患急性盲肠炎打针,针头断在肌肉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手术不顺利,引起伤口感染,发烧。毛泽东为此非常担心,工作一通宵,临睡前,为解除李讷的思想负担,挥笔草书一信。信中写道:李讷: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信末还抄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毛泽东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意志更加坚强。

     17
、洛克菲勒的小账本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是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18
、授鱼不如授渔——一位高考状元的成长

   
芮华夏,在2000年高考中以636分的优异成绩轻松摘下浙江省长兴县理科高考的桂冠,录取清华大学有名的自动化专业。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何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芮华夏的父亲无不自豪地回答:他的自学能力强,能自己管理自己。的确,高中时芮华夏就已基本自学完大学本科的课程,怎不令人惊叹!那么,如此过硬的自学能力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下面请看笔者在采访中总结的芮华夏所受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
   
一、大胆放手,建立自信。自信是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从小父亲便教育华夏要相信自己,要自己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所以,父亲不会时刻监督他学习,也不会细心地帮助解决难题,而是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解决的办法,在攻克难题中使他找到乐趣、增强自信。即使在高考的关键时期,父亲也是平常处之,没有什么特别的嘱咐、询问和照顾之类。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没有束缚和紧张的感觉,芮华夏也说到,在高考中家人的信任使他觉得少了一份压力,多了一些自信和冷静。
   
二、正确引导,培养兴趣。自学一开始绝非是件意兴盎然的事情,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浓厚的兴趣,是很难做到坚持不懈的。所以,父亲利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华夏也由好奇继而爱上看书,广收知识和吹笛子、拉二胡演绎动人的音乐,再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既愉快地学习,又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巧妙点拨,激发动力。自学并不能一举成功,甚至在实践中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芮华夏也不是一入学就异常突出,成绩拔尖的。学习过程中,念大学的哥哥有意的点拔给了他不尽的动力。中学时期,哥哥经常介绍他看一些有益的报刊杂志,让他试着做奥林匹克竞赛题等,偶尔也指点一下思维方法,这些都有助于他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也使他一次次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哥哥也常讲述大学精彩丰富的学习生活和知识,令他向往不已,同时也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正是如此源源强劲的求知动力,使得他一直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稳定的学习成绩。芮华夏自己也说,他的成功也许正是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如今,我们都认识到授渔优于授鱼,但很多人仍目光短浅地只看到授鱼的一时实效,一定程度上反而埋没许多人才。但愿芮华夏的成长和成功,能让我们在如何将开发智力和授渔过程紧密结合的问题上有所启示。


     19
、林伯渠送子三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18851960)在延安时,是陕甘宁边区政府 主席,他的儿子相特两岁便送到延安农村托人照看。相特活泼可爱,模仿能力 极强,经常背着双手学爸爸走路。有的同志逗孩子玩,叫他小主席。林伯 渠知道了,严肃地指出,开这种玩笑不好,无形中会给幼小的心灵刻上超人一 等的痕迹,并教导儿子说:以后别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问你 长大做什么,你说到基层锻炼去,当一个普通的人。  
  
相特到了上学年龄,林伯渠给他一个小小的土布包,装上几支铅笔和几个 本子,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就应该懂事 了。今天让叔叔送你去,以后你就自己走。略一沉思后他接着说:还要给 你起个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脚踏 实地。


    20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作者: 鲁迅)

我作这篇文章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但何以大模大样,用了这九个字的题目呢?这有两个理由:
   
第一,中国的圣人之徒,最恨人动摇他的两样东西。一样不必说,也与我辈不相干;一样便是他的伦常,我辈却不免偶然发几句议论,所以株连牵扯,很得了许多铲伦常”“禽兽行之类的恶名。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但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个时间。为想省却许多麻烦起见,我们便该无须客气,尽可先行占住了上风,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章,免得圣人之徒听了害怕,总算是一举两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说,我们怎样做父亲。
   
第二,对于家庭问题,我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曾经略略说及,总括大意,便只是从我们起,解放了后来的人。论到解放子女,本是极平常的事,当然不必有什么讨论。但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譬如早晨听到乌鸦叫,少年并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却总须颓唐半天。虽然很可怜,然而也无法可救。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还有,我曾经说,自己并非创作者,便在上海报纸的《新教训》里,挨了一顿骂。但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自己,不要冒充,才能象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创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发现者。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至于终极究竟的事却不能知。便是对数年以后的学说的进步和变迁,也说不出会到如何地步,单相信比现在总该还有进步还有变迁罢了。所以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但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食欲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食欲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竟与这道理完全相反。夫妇是人伦之中,却说是人伦之始;性交是常事,却以为不净;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人人对于婚姻,大抵先带着不净的思想。亲戚朋友有许多戏谑,自己也有许多羞涩,直到生了孩子,还是躲躲闪闪,怕敢声明:独有对于孩子,却威严十足。这种行径,简直可以说是和偷了钱发迹的财主,不相上下了。我并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意想的,----人类的性交也应如别种动物,随便举行;或如无耻流氓,专做些下流举动,自鸣得意。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再纯洁明白一些,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领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领,将来还要交付子女,象他们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生命何以必须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这路须有一种内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背椎。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与他。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预想的,----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她的亲娘。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 ,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做幼者本位的道德。况且幼者受了权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 红耳赤的一大原因。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我们虽不能说停顿便要灭亡,单较之进步,总是停顿与灭亡的路相近。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单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
   
人类也不例外此,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便在中国,只要心思纯白,未曾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发现这一种天性。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倘如旧说,抹煞了,一味说,有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 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作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有人做了乐府,说是劝孝,大意是什么儿子上学堂,母亲在家磨杏仁,预备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之类,自以为拼命卫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否则变成买卖的行为,虽然喝了杏酪,也不异人乳喂猪,无非要猪肉肥美,在人伦道德上,丝毫没有价值了。
   
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
   
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因为将来的运命,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易卜生做的《群鬼》虽然重在男女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看出问题的可怕。欧士华本是要生活,能创造的人,因为父母的不检,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他又很爱母亲,不忍劳她服侍,便藏着吗啡,想待发作时候,由侍女瑞琴帮他吃下,毒杀了自己;可是瑞琴走了。他于是只好托他母亲了。
   
母亲,现在应该你帮我的忙了。
   
阿夫人我吗?

   
谁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你的母亲!

  
正为那个。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我不曾教你生我。并且给我的是一种什么日子?我不要他!你拿回去吧!

  
这一段描写,实在是我们做父母的人应该震惊戒惧佩服的;决不能昧了良心,说儿子理应受罪。这种事情中国也很多,只要在医院做事,便能时时看见先天梅毒性病儿的惨状;而且傲然的送来的,又大抵是他的父母。但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梅毒;另外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都蒙着影响。我们且不高谈人群,单为子女说,便可以说凡是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就令硬做了父亲,也不过如古代的草寇称王一般,万万算不了正统。将来学问发达,社会改造时,他们侥幸留下的苗裔,恐怕总不免要受善种学者的处置。

   
倘若现在父母并没有将什么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交给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当然健康,总算已经达到了继续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完,因为生命虽然继续了,却是停顿不得,所以还须教这新生命去发展。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 ,除了养育保护以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须的本领。例如飞禽便教飞翔,鸷兽便教搏击。人类更高几等,便也有愿意子孙更进一层的天性,这也是爱,上文所说的是对于现在,这是对于将来。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幸而这一类教训,虽然害过许多人,却还未能完全扫尽了一切人的天性。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还能将这天性在名教的斧钺底下,时时流露,时时萌蘖;这便是中国人虽然凋落萎缩,却未灭绝的原因。
  
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准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变化,生活也必须有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离,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但有人会怕,仿佛父母从此以后 ,一无所有,无聊之极了。这种空虚的恐怖和无聊的感想,也即从谬误的旧思想发生;倘明白了生物学的真理,自然便会消灭。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着过去的色彩,却不时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要幸福吗?连你的将来的生命都幸福了。要返老还童,要老复丁么?子女便是复丁,都已独立而且更好了。这才是完了长者的任务,得了人生的慰安 。倘若思想本领,样样照旧,专以勃谿为业,行辈自豪,那便自然免不了空虚无聊的苦痛。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父子间要疏隔了。欧美的家庭,专制不及中国,早已大家知道;往者虽有人比之禽兽,现在却连卫道的圣徒,也曾替他们辩护,说并无逆子叛弟了,因此可知:惟其解放,所以相亲;惟其没有拘挛子弟的父兄,所以也没有反抗拘挛逆子叛弟。若威逼利诱,便无论如何,决不能有万年有道之长。例便如我中国,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都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竟廖寥。足可证明中国的旧学说旧手段,实在从古以来,并无良效,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
   
独有是真的,路粹引孔融说,父之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虽然也是一种对于旧说的打击,但实与事理不合,因为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于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所以疏隔一层,不劳多虑。至于一种例外的人,或者非爱所能钩连。但若爱力尚且不能钩连,那便任什么恩威,名分,天经,地义之类,更是钩连不住。
    
或者又怕,解放以后,长者要吃苦了。这事可分两层:第一,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这样社会中,不独老者难于生活,即解放的幼者,也难于生活。第二,中国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 ,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举,待到真实衰老,便更须别人扶持。所以我说,解放子女的父母,应该先有一番预备;而对于如此社会,尤应该改造,使他能适于合理的生活。许多人预备着,改造着,久而久之,自然渴望实现了。单就别国的往时而言,斯宾塞未曾结婚,不闻他侘傺无聊;瓦特早没了子女,也居然寿终正寝,何况在将来,更何况有子女的人呢?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子女要吃苦了。这事也有两层,全如上文所说,不过一是因为老而无能,一是因为少不更事吧了。因此觉醒的人,愈觉有改造社会的任务。中国相传的成法,谬误很多:一种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影响。一种是教给他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活。用这类方法的长者,虽然也含有继续生命的好意,单比照事理,却决定谬误。此外还有一种,是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这与数年前讲实用主义的人,因为市上有假洋钱,便要在学校里遍教学生看洋钱的法子之类,同一错误。社会虽然不能不偶然顺应,但决不是正当办法。因为社会不良,恶现象变很多,势不能一一顺应;倘都顺应了,又违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进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
   
就实际上说,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这也非于今为烈,正是在昔已然。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拼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我们试一翻大家族的家谱,便知道始迁祖宗,大抵是单身迁居,成家立业;一到聚祖而居,家谱出版,却已在零落的中途了。况在将来,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股。又因为经济关系,结婚不得不迟,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经衰老,不及依赖他们的供养,事实上也就是父母反尽了义务。世界潮流逼拶着,这样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无非觉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机可望较少就是了。
   
既如上言,生物为要进化,应该继续生命,那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妻四妾,也极合理了。这事也很容易解答,人类因为无后,绝了将来的生命,虽然不幸,但若用不正当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该比一人无后,尤其不孝。因为现在的社会,一夫一妻制最为合理,而多妻主义,实能使人群堕落,堕落近于退化,与继续生命的目的,恰恰相反。无后只是灭绝了自己,退化状态的有后,便会毁到他人。人类总有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而况生物自发生以来,交互联系,一人的血统,大抵总与他人有多少关系,不会完全灭绝。所以生物学的真理,决非多妻主义的护符。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弱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子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