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年年寒假年年过,岁岁寒假各不同。今年寒假即将到来,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寒假?寒假怎么过?

为什么要放寒假呢?

诚然,寒假驱寒,暑假避暑,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有意设计。

平常我们采用班级制和课堂教学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教育学生。这种形式的优势是有利于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由于它需要统一教材,统一上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因此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情况,与工厂里加工机器零件颇为相似。据说“近代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把课堂比作车间,把教师比作工人,把学生比作原料。这种‘规模化生产’虽然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不仅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反倒可能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产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创立现代教育制度的人们才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假期,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那么,可以这样说,寒假不是玩,不是休闲。而是另外一种读书方式。这种读书方式是生命呢?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认为读无字书比读有字书重要的先贤大有人在。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乃是学有字之书,书本知识,是根本,这里的“习”不是“复习”,而是指“实习、实践”,要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南宋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即说明此事。所以说,如果我们在学校里读的是“有字之书”,那么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就是“无字之书”。

因此,我们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知之书。

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但是,你可要记住:成功,靠的只能是千方百计;每一种媒体都要接触,但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书籍,不仅因为它是这一大家族老祖宗,更因为它在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功能。

在精神缺钙的年代里,我希望大家多读名著。读名著、读科幻、明目补钙;读武打、读言情、读玄幻,玩物丧志。有同学认为名著的部头巨大,情节冗长,节奏缓慢,书中所写的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的关系难以理解。但是,同学们,经典名著是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它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无与伦比。它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受到读者和时间的长期检验,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它的语言、它的情节、它的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远不是现在的流行文学所比得了的。

我希望大家读读大自然。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有机结合起来。看到怒放的梅花,你是否会想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看到挺拔的竹子,你是否会想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身在他乡,遥望空中明月,你是否会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看到滔滔的江水,是否会想起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

我希望大家读读家谱,读读父母,永记养育恩。读读家谱,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组向里面有多少名人,他们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是什么。对我们后人有生命要求。读读父母的眼睛,读读父母的脸颊,读读父母的双手,读读父母的脊背,读读父母的头发。想想他们是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命运进行奋斗抗争的、如何对生命机遇的把握,以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的等等。

我希望大家走进社会,为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你对管理学感兴趣,就到车站、码头、敬老院、社区;如果你对科技感兴趣,就到科技馆;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就到名胜古迹或者博物馆;如果你对田园感兴趣,就到农村去;如果你对商业感兴趣,就到商场、工厂去。就某一方面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撰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同学们,为了生活得更加充实,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我们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更要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读;不但要重视读无字书,而且要科学地读无字书。只有这样,我们的读书才是成功的,才能够达到读有字书,明无字理的读书境界。